《论语》的处世

资源预览简介:查看完整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论语》的处世

《论语》
《论语》对今天的意义.doc
《论语》的处世.doc
《论语》的文学特色.doc

  《论语》的处世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论语》的重大作用。儒家思想主导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而《论语》则承载了儒家思想的大半精华,其中的很多处世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学。
  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错综复杂,很多时候似近实远。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还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还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为什么有时费尽心机想和身边的人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孔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因此主张“过犹不及”。他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在孔子看来,事情做的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这让我们意识到,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中传诵千古的警世名言,它告诉我们,要懂得宽恕,同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要懂得为别人考虑,站在别人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既然自己都无法接受,怎么能强求别人接受?如果别人这样对我,我能忍受吗?不过,我们得万分小心,不能落入“己所欲,施
  ……
  《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
  “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然而《论语》又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因此,研讨《论语》的语言特色,是研究其书文学价值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对于《论语》的语言评价,鲁迅先生曾有过“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2]的说法,后来很多学者对此纷纷表示赞同。诚然,质朴无华是《论语》的重要语言特色之一。但是我们信手翻阅该书,却也不难发现其也有文采斐然,丰腴深厚的另一面。“言之不文,其行不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儒家学派是重视文采的,既重视文章的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论语》遵照这一原则,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活跃有生气,使语言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论语》中用得很多,全书共有50多处。[3]《论语》中的比喻是“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云于貌,或拟于声,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篇》),所以运用得非常自如。《论语》中的比喻是多样化的,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等诸种比喻方法一应俱全。有明喻,如“为政
  ……
  《论语》对今天的意义
  孔子对于现代中国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如雷贯耳地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这位“至圣先师”的那些至理名言和谆谆教诲却没有多少人记得,以至于这位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却对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基本没有影响力。我这个年龄段及其以下的人大概极少有人认真读过以《论语》为首的四书、五经,我最初只言片语地知道一点孔老先生的言行还得“拜托”上世纪70年代初的那场“批林批孔”运动,现在我也算是个“文化人”了,可仍然对孔子一知半解。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的断裂,是“五四”的过激和“文革”的摧毁两次劫难留下的无可挽回的恶果。
  最近社会上流行的“孔子热”以及学术界的争论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与当年孔老夫子不辞劳苦周游列国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些相近之处,说现在“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如果说现在需要适当提倡“克己”、大力推广“复礼”,肯定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天天耳闻目睹的那些官员腐败、故意伤害、奸商图财害命、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等等让人不可思议的社会问题,的确让人觉得伦理道德的教育甚至重建已经到了比经济建设、财富积累更为紧迫的程度了。在这种特别的历史时刻,如果能借助孔子的名声辅助道德教育以使“至圣先师”实至名归,同时又在《论语》中获得一些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品格建构有积极影响的启示,何乐而不为?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于丹普及《论语》的做法,有人对大众讲传统文化

《论语》的处世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