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

资源预览简介:查看完整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特色教学资源包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doc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doc
  《荷塘月色》中的情与景.doc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doc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脍炙人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深受世人的喜爱。选入中学课本的几篇名作,更是如此。令人遗憾的是,读者大多囿于教材的训练体系,未能尽情感受先生   “美文 ”   的艺术魅力,致使它的美被白白地掩饰了起来。鉴于此,本文就从美学角度鉴赏《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中的和谐美,赏析作者如何把 “ 杂多 ” 的审美因素 “ 统一 ” 起来,构成一副美妙和谐的荷塘月色图,力图让读者进一步体味先生散文的美感意蕴。 
  让我们先看塘边的树。 “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葱葱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 后文回应: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 漏着的几段空隙很妙,否则月光就照不到塘中的荷叶荷花上了。而这些树远近高低的 “ 不均匀 ” ,正构成树的和谐美。树的繁多、茂密,以及树的长势、排列和走向是树的总体特征 ―― 均衡、统一;而树的远近、高低、空隙则又恰好打破了这一均衡和统一的局面,使之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完美。所有的树又分为两类:不知名的树和知名的杨柳。如果都是弯弯的杨柳,便显得太单调太乏味了,因而需要有高处丛生的灌木来陪衬,使之形成 “ 杂多 ” 的统一。而且这些树恰又妙在杨柳最多,这样月下塘边杨柳的婀娜柔美便与月色的淡雅朦胧协调一致了。 
  再看看塘中的荷。 “ 田田的叶子 ” , “ 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但毕竟只是平面的;再写 “ 层层的叶子 ” ,便增强了荷叶的立体感、层次感。只有叶,没有花,即便满眼碧绿,颜色也未免有些单调;因此,又在一片碧绿中, “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色彩便丰富些了。白花若一味盛开,或一味含羞,也不美;好在 “ 有
  ……
  《荷塘月色》中的情与景
  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来看,他是一位擅长于运用情景交融这一写作技巧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苦闷心情。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种矛盾心理和思想情感通过“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宗明义、直抒胸臆。看来似乎是在写此时此地的心境,然而却是有所感而发。因为在那没有自由,没有是非,黑暗而血腥的岁月,只要是有正义感的人,都会觉得“不宁静”,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不过作者采取了委婉的表达方式,不露锋芒。作者就是负着这样的思想重压,为要摆脱愁思而“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企图借月光下的“另有一番样子”来抚慰他那“颇不宁静”的心情,于是便沿着曲折的煤屑小径向荷塘步去。在淡淡的月光里,独步在如此幽僻的小径上,浏览着荷塘四周依稀的景物。作者非但不感到寂寞乏味,反倒变得心情开朗,备尝独处之妙,这又是何故呢?还是让我们读读作者的一段内心独白吧:
  “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
  ……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荷塘月色》教学中,让学生发现朱自清文章的美,固然简单。然而,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文中的审美意象;如何激起他们心中对美的追求,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显然是更需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文本,发现意象
  散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使学生掌握“形散神不散”等结构特征,而应挖掘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中呈现出的闪光点。在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由明到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分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审美意象,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直白、纯真而质朴的。但是从审美上来说,又太美,美得不含杂质,美得轻盈、优雅而充满梦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大量修辞细腻地描绘景物,更重要的是,他对
  ……
  《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语法修辞,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本文将对该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进行剖析,具体从语言中运用到的叠词、比喻、通感、博喻、对比等手法来揭示这篇散文独具魅力的奥秘。
  叠词的使用
  《荷塘月色》中大量使用叠词来勾勒自然景物的线条与层次,通过这些叠字,仿佛就看到了景物的形貌,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欣赏到一幅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美好图画。
  叠词的形态格式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叠音词又名重言,是把同一个字连接使用的修辞格。使用非常普遍。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以《荷塘月色》为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1.AA式缕缕清香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淡淡的重重围住
  2.ABB式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
  3.AABB式蓊蓊郁郁的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文中的荷塘,荷叶,树,青雾,月光,花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荷塘意象,“悄悄地”披大衫出去,又“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