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

资源预览简介:查看完整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读《孟子》

《孟子》
《孟子》的比喻.doc
读《孟子》.doc
孟子的资料.doc

  《孟子》的比喻
  在文学艺术的诸多表达方式中,比喻是最为古老的,即使是在最早的《易经》和《尚书》中,也不难发现比喻的存在,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和“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农服田力穑,及亦有秋。”在战国时代,比喻极其兴盛,被大量的文本采用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清代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 ? 易教下》中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孟子》之文广为比喻,深于取象,展示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一、语言的简约性 
  《孟子》之文,从体式上看依旧是语录体形式,因而具有语录体的特点,采用的语词都是当时朴实通俗的口语,接近当时人们的口语惯。无论问答之文,还是孟子自己阐发的议论,都是言简意赅,明白通畅。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曾评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 ?f 刻斩绝之言,其锋不可犯。”从这句话可知《孟子》中虽是“约语”,但能物尽其用,一是能够“尽意”,二是能够形成“不可犯”之“锋”。这一点在《孟子》中的描述性比喻与说理 性比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首先,在比况事物的状况和动作行为方式的描述性比喻中,本体多是抽象的事物,而喻体则富于形象性,浅显易懂。如:“老吾老,以及人之
  ……
  读《孟子》
  《孟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著,尤其在独立人格塑造和士人气节培养方面,恐无其他经典可与之相比。唐宋以来,便有学者指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于道,为万世师。”故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读《孟子》。
  阅读《孟子》,与其他经典一样,需要借助前人的注疏。关于《孟子》的注疏,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人所作,代表性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等。二是今人所作,如杨伯峻的《孟子译注》、梁涛的《孟子解读》等。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从今人的注疏入手,这主要是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经典本来就是常读常新的。另外,今人的注疏,往往综合、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写作方式上,会照顾到今人的阅读惯,从其入手无疑是较为合适的。在今人的著作中,《孟子解读》一书是我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典解读”系列教材撰写的。我研究孟子十余年的心得,最后汇集在该书中。我在欧美及中国港台地区访问,看到一些大学的哲学系和东亚系将其列为学生的教材、参考书,说明其得到学界的一定认可,故不揣冒昧,“内举不避亲”,愿意将其推荐给读者。
  《孟子》一书为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等人编订,
  ……
  孟子的资料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生平阅历
  孟子像(20张)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韩诗外传》载有孟母

读《孟子》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