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王道与霸道

资源预览简介:查看完整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孟子》王道与霸道

《孟子》
《孟子》中的“士”..doc
《孟子》王道与霸道.doc
出自《孟子》的成语.doc

  《孟子》王道与霸道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
  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
  ……
  《孟子》中的“士”
  1、“士”的起源于发展
  关于“士”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诸多典籍和文化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无论是孔子关于“士”“推十合一”为“士”的定义,还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对“士”做“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一”的解释,还是《白虎通》中“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的理解,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士”进行解读。
  而普遍的认为是,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士”起源于西周,周初之士较多的源于分封制。《孟子•万章下》中记载周室的班爵制:“君一位,抑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礼记•王制》中记载道:“诸候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礼乐制,因而,士必须娴熟于礼乐典章,而且,士还通常担任着政府的官职爵位。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日趋激烈,一直以来沿袭的宗法制度和礼乐秩序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士阶层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也慢慢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
  先秦时期对于“士”的角色定位绝对不同于后来历
  ……
  出自《孟子》的成语
  1 、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 、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 、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 、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 、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 、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 、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 、不虞之誉: 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语出《孟子 • 离娄》: “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11 、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 • 元稹《离思五首》: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 、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 • 卫灵公》: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孟子 • 告子上》: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宋史 • 文天祥传》: “ 天祥临刑殊从容 …… 其衣带中有赞曰: ‘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

《孟子》王道与霸道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