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资源预览简介:查看完整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仙境.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一、写作背景
  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一生的愿望便是“安世济民”、“功成身退”。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等他到了长安,得到的却只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他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入梁宋,再入齐鲁,然后南下吴越。短暂的在朝为官让他看清了当权显贵的真面目。居身翰林供奉而成为从幸词客也与他早年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济世理想相距天渊。现实对理想的嘲弄和残酷,深深地刺伤了李白,也冷却了他原来不可遏止的少年意气和青春激情。怀着极端郁闷、深痛和失落的心情,他不得不再次清醒地估计自己的人生之态、命运之数、现实之境。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朝廷经历仍在李白心理上发生着强烈影响,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的他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
  二、内容赏析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
  李白所写的梦境,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是李白寻求自我解脱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灵突围的见证。
  一、美梦说站不住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 年,即天宝四年,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时,写来向朋友们留别的诗。作为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不同于一般的留别诗,主要体现在大胆奇特的梦境上。梦境的解读也就成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了。诗中的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还是其他 ? 让我们先来看看名家们的解读。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分析此诗时提出: “ 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 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和反抗。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明白这种生 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 ”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该诗的解题为: “ 诗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 由萧涤非等撰写的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在分析了该诗的梦境后指出:作者 “ 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封建社会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仙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就是梦游仙境的诗。这从题目“梦游”二字及整首诗由一梦构成主体可以见到。诗共三段,而真正写梦的是第二段,其他两段分写入梦的原因和梦后的感慨。先请看: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这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承接前文。因为在诗歌的第一段中,诗人借越人之口对天姥山进行了极致的描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为梦游天姥提供了契机。如此雄伟、挺拔、横空出世的天姥山,谁能不为之怦然心动而神往,谁能不听从它的召唤而投身于怀抱呢?于是,梦游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从诗人的描述看,这是一次非常美妙的梦之旅。在梦中,诗人不仅拥有了虽无双翼却能御风而行的“特异功能”,且有明月相伴,并如愿地参观了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公”谢灵运当年登游天姥时的住处。游山访旧,一举双得,何乐堪比?登山伊始,条件也十分优越,脚穿的是“谢公屐”,足登的是“青云梯”,虽山路险峻,诗人却如履平地,真是何等舒心、何等惬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