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资源预览简介:查看完整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声声慢》
《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doc
《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doc
《雨霖铃》与《声声慢》铺叙手法之比较.doc

  《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 ,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的渲染了情境,如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单薄,无此效果。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
  ……
  《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思比作充盈奔流的江水。作为一代帝王,李煜从理性、奔放的
  ……
  《雨霖铃》与《声声慢》铺叙手法之比较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初期的词人柳永率先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铺叙手法。宋代词论家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①中指出,唐五代作词,“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这一点,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即为明证。铺叙原本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第一个将之作为词的创作理念与评价标准提出的,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在《词论》中批评晏几道作词“苦无铺叙”,她本人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被词论家们认为是善用铺叙的名篇。
  铺叙,简单说来就是铺陈叙事,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对事物进行铺张渲染,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表现力。同是使用铺叙手法,《雨霖铃》《声声慢》在铺叙内容的结构上完全不同,两首词作因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雨霖铃》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绪,这一主题在柳永之前的词人笔下可谓屡见不鲜。然而,柳永巧妙地以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三个时段为次序,有条不紊地展开叙事抒情,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伤离别”的情绪。
  离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一句交代环境,“寒蝉”点出季节、“长亭”表明地点,萧瑟凄冷的秋天、雨后阴冷的黄昏营造出了凄凉伤感的离别氛围。寥寥几笔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

《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