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解析)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解析)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辽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B.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3

2、. 苏州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使其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 明成祖:“我设立内阁,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 康熙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4. 下表所示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度创新汇总(部分)。表格信息反映了( )朝代制度特点西汉中外朝制尚书、常侍等组成中枢权力的“决策班子”隋唐三省六部制、设置政事堂中枢机构分工合作;宰相集体负责,相互牵制宋初设枢密

3、院管军政、整编禁军统兵权和指挥权分离明清内阁制、军机处决策权高度集中,执行效率高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断加强B. 中枢决策机构逐渐完备化C. 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趋势D. 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5. 古代雅典城邦机构中,主要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而古代罗马共和国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B.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C. 执政官数量不同D.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6. 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 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B. 两国地域的大小C.

4、 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D. 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7.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 )A. 新英格兰立法程序不民主B. 英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C. 美国的民主体制源于英国D. 英国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8. 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和法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他们的共性是( )A.

5、议会都是国家权力核心B. 国家元首都掌握行政权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D. 议会均掌握国家立法权9. 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时间主张文献1927年一切权力归农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0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 B. 制度构建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保证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人民民主的贯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10.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A.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 发扬三民主义理论C. 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 营造专制的合法性11.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的两句是:“(2)《诗经·氓》中“”两句是女主人回忆当年恋爱时的场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3))苏轼有“物我皆恒”的哲学观,他在《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万物和人生都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从变的角度看,“”;从不变的角度看,“物和人生都有生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