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高三高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

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高三高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以下展示关于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高三高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高三高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

1、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高三高考总复习单元同步滚动测试卷化学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5.6 g铁与足量硫加热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B1 mol苯分子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3NAC在0.1 molNaHSO4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总数为0.3NAD6.2g白磷分子中含

2、PP键为0.2NA2、(改编)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探究加入硫酸铜溶液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实验中Zn粒过量且颗粒大小相同,饱和硫酸铜溶液用量04.0mL,保持溶液总体积为100.0mL,记录获得相同体积(336mL)的气体所需时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气体体积均转化为标况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饱和硫酸铜溶液用量过多不利于更快收集氢气Ba、c两点对应的氢气生成速率相等Cb点对应的反应速率为v(H2SO4) = 1.010-3 molL-1s-1Dd点没有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减慢3、为模拟氨碱法制取纯碱的主要反应,设计在图所示装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先从b管通入N

3、H3再从a管通入CO2B先从a管通入CO2再从b管通入NH3C反应一段时间广口瓶内有晶体析出Dc中装有碱石灰以吸收未反应的氨气4、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有关炼铁的记载:“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灭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理小识中记载的是以焦炭作为还原剂的方法来炼铁B文中说明以煤炭作为燃料被普遍使用,煤的主要成分为烃C生铁是指含硫、磷、碳量低的铁合金D工业上可通过煤的干馏获得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O2的摩尔质量为44 gB1 mol N2的质量是14 gC标准状况下, 1 mol CO2所占

4、的体积约是22.4 LD将40 g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6、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羰基硫(分子式是:COS),已知羰基硫分子结构与CO2类似,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羰基硫是电解质B羰基硫分子的电子式为:CC、O、S三个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CD羰基硫分子为非极性分子7、与氨碱法相比较,联合制碱法最突出的优点是ANaCl利用率高B设备少C循环利用的物质多D原料易得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1gCl2溶于足量水中,Cl-的数量为NAB46g乙醇中含有共价键的数量为7NAC25时,1LpH=2的H2SO4溶液中

5、含H+的总数为0.02NAD标准状况下,2.24L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9、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食品袋中放置的CaO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B华为继麒麟980之后自主研发的7m芯片问世,芯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纳米铁粉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Pb2+、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其本质是纳米铁粉对重金属离子较强的物理吸附DSO2具有漂白性可用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10、已知:pKa=lgKa,25时,H2SO3的pKa1=1.85,pKa2=7.19。常温下,用0.1molL1NaOH溶液滴定20mL0.1molL1 H2SO3溶液的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上的数字为p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2c(H2SO3)+c(SO32)=0.1molL1Bb点所得溶液中:c(H2SO3)+c(H+)=c(SO32)+c(OH)Cc点所得溶液中:c(Na+)3c(HSO3)Dd点所得溶液中:c(Na+)c(SO32) c(HSO3)11、在下列工业处理或应用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原理的是A石油分馏B从海水中制取镁C煤干馏D用SO2漂白纸浆12、铝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可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溶液含Al(OH)4

(4)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磷脂分子排列为疏水尾部相对的连续两层,对水分子有屏障作用,但水分子仍能跨膜转运。试从细胞膜成分及结构特点的角度分析其原因:(1)实验1、2中的自变量分别为、。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