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练习历史试题(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练习
历史科目试卷
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何尊。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表明( )
A. “中国”一词历史悠久 B. 西周已建立大一统国家
C. 中国自古就是天下中心 D. 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
2.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重农抑商 B. 奖励耕织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3.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繁荣。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叙述正确的是( )
A. 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 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 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4. 自古以来,山东在全国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图反映的时期是( )
A. 战国 B. 秦 C. 西汉 D. 隋
5. 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 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 D. 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
6.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
A. 促进了均田制的发展 B. 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D. 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
7.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以下对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评价正确的是
选项 科技著作 评价
A 《齐民要术》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禹贡地域图》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C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 A B. B C. C D. D
8.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 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 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9. 《神宗实录》中“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而梁启超则认为“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由此可见( )
A. 神宗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天下大乱根源
B.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现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C.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
D.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判断
10. 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A. 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 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
C.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 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11. 观察如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 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 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2. 观察并分析以下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 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 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 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 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 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14. 北宋时期,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有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佃客在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可以自立门户,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佃客不受地主的任何束缚 B.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趋于松弛
C.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15. 如图是宋代的宗教摩崖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的一部分,虽然其中含有轮回、罪业等宗教内容,但也有颂扬父母恩德、教化儿女孝顺的内容。据此可知
A. 儒道佛三教融合发展趋势 B. 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
C. 理学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 D. 佛教受儒学影响而世俗化
16. 下列历史事件和现象反映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人口增长资源紧缺 ◆出现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①统治危机初步显现 ②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
③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④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如图所示为郑和航海路线图。这一壮举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
C. 官方对外贸易的政治性 D. 中西方民间贸易繁荣
18. 如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 史实
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A.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 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C.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 D. 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
19. 下列组图是清代的若干历史记忆,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统治危机的初显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疆域的奠定 D. 多民族政权井立
20. 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段 起始数(万人) 增加至(万人) 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 14341 22103 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 26456 31328 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 31328 36169 8‰
A. 社会矛盾缓和 B. 疆域开拓并巩固 C. 对外贸易发达 D. 农业经济繁荣
21. 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市镇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 乌泥泾镇 合溪镇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A. 经济结构单一 B. 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C. 遍布全国各地 D. 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2. 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A. 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 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 提出回复良知的途径 D. 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
23.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镶嵌着十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其中八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革命事件,下图是其中的一幅浮雕《金田起义》。它能名列其中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B.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思想
C. 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D. 引起清朝统治集团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4. 如表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创办的学堂,这表明( )
时间 学堂
1862年 成立京师同文馆
1866年 成立福州船政学堂
1870年 成立留美预备学堂
1880年 成立天津水师学堂
1893年 成立天津军工学堂
A. 洋务运动发展呼唤人才 B. 科举制被废止
C. 新式学堂已占主流地位 D. 科技人才辈出
25.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
A. 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26. 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A. 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 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 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 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27.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并公开斩杀了“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 振兴实业 B. 建立京师大学堂
C. 开放言路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28. “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主要在华北),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上内容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9. 下面图文信息反映出( )
左图为1908年“商办湖南磁业有限公司”股票。其中有“本公司议集股本光洋拾万圆在醴陵县江湾地方开办磁业遵照奏定章程已在农工商部注册领有第一百八十四号执照”等字样。
A. 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清末新政允许民间集资办厂
C. 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政府压制 D. 爱国运动成为实业发展动力
3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该规定意在
A. 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B.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C. 成立民国临时政府 D. 明确行政权力最终归属
31. 作为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而且它早期的皇帝们曾使中国达到空前兴旺发达状态的一个王朝的最后法令,这道1912年2月12日发布的告别谕旨是具有某些历史兴味的。该谕旨发布标志着( )
A. 武昌起义爆发 B. 封建帝制结束
C. 中华民国成立 D. 北洋政府成立
32. 如图为戏剧《窃国贼》的演出广告。该剧翻译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并加了插曲,大骂“皇帝”,影射时事。剧中的“窃国贼”最有可能是指
A. 宣统帝 B. 李鸿章 C. 袁世凯 D. 慈禧
33. 如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
A. 国共十年对峙 B. 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
C. 军阀割据混战 D.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34. 阅读“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停止出口
A.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B. 中国人民抵制德货,导致德国停止对中国输出商品
C.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实力
35. 1917年2月,李大钊说:我抨击孔子,并不是抨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表明李大钊( )
A. 能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 B. 反对封建伦理带有妥协性
C. 对待孔子是爱与恨交加 D.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6. 1921年,32“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32“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 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 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 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37.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外合作 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解体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38. 如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1927年4月到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 1921年7月 1923年6月 1927年4月 1927年8月 1934年9月 1937年1月
人数 57 432 5.7万 1万多 30万多 4万多
A. 中国工农红军的正式建立 B.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开辟
C.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9. 下图可用于说明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C. 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D.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
40.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的32中央总负责人的职务,但党一改以往惩办主义的做法,而是继续分配博古等犯了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工作。党的这一转变
A. 是党政治智慧的体现 B. 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 源于共产国际的压力 D. 旨在缓和党内的派系斗争
41. 下列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描述,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结束,历时三个月 ◆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A. 淞沪会战 B. 台儿庄大捷
C. 百团大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42.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 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43. 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战役的胜利( )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44.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开始衰落 B. 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C. 为我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D. 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
45. 如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46. 以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组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是
A. 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 须坚信“人定胜天”
C. 要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D. 须深化民主法治建设
47. 如表所示是1967~1969年关于中国外交的部分记载。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当时( )
1 1967年,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说,“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2 1968年11月25日,经毛泽东批准,中方通知美方,同意恢复已中断的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
3 1969年1月,毛泽东指示中国官方报纸转载了尼克松的就职演说,周恩来多次指示有关部门研究美国的政策动向
A. 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了世界格局
B. 中美两国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中国已突破西方国家的孤立与封锁
D. 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诉求
48. 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义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问,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A. 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 B. 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
C. 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 D. 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49. 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0.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D. 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练习
历史科目试卷 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何尊。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表明( )
A. “中国”一词历史悠久 B. 西周已建立大一统国家
C. 中国自古就是天下中心 D. 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
【答案】A
【解析】
【详解】何尊铭文中出现了“中国”字样,这说明“中国”一词历史悠久,A项正确;秦朝确立了大一统国家,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的中国是天下中心,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重农抑商 B. 奖励耕织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过程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原来的贵族和平民一起竞争,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与贵族无关,排除A项;奖励耕织不会触及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繁荣。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叙述正确的是( )
A. 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 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 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D项正确;孔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而非老子,排除A项;老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而非墨子,排除B项;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而非孔子,排除C项。故选D项。
4. 自古以来,山东在全国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图反映的时期是( )
A. 战国 B. 秦 C. 西汉 D. 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济南郡”、“胶东国”这种封国与郡县制度并存的制度是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度,C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度,此处是齐国、鲁国,排除A项;秦朝是郡县制度,排除B项;隋朝时地方行政单位是州、县,没有郡,排除D项。故选C项。
5. 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 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 D. 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A项正确;明朝废除宰相后,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皇帝让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是为了分化相权,加强皇权,不能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C项;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说明阶层的流动性良好,不能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6.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
A. 促进了均田制的发展 B. 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D. 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非以丁身为本,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建立的背景便是均田制的破产,排除A项;两税法并没有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C项;D不符合史实,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B项。
7.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以下对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评价正确的是
选项 科技著作 评价
A 《齐民要术》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禹贡地域图》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C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 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的说法正确,C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本草》而非《齐民要术》,排除A项;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而非 《禹贡地域图》,排除B项;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不是《唐本草》 ,排除D项。故选C项。
8.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 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 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
9. 《神宗实录》中“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而梁启超则认为“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由此可见( )
A. 神宗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B.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现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C.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
D.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判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神宗实录》中批评否定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则肯定赞扬王安石,由此可见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立场的影响,C项正确;AB两项只是表述材料中的部分观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B两项;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判断表述不符合史学研究的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0. 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A. 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 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
C.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 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社会成员平时从事狩猎、捕鱼等劳动,遇到战争,青壮年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应征打仗,反映出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猛安谋克”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排除A项;“猛安谋克”增强而非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女真而非契丹民族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观察如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 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 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相权被一分为多,而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又重新出现集中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反弹,A项正确;伴随着封建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之间激化,排除B项;宋朝相比唐朝的政府机构更加复杂,出现了冗官现象,行政效率逐渐降低,排除C项;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观察并分析以下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 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 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及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的京杭大运河以南起余杭,北到涿郡(今北京),因此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C项正确;两条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封建王朝统治,排除A项;两条运河的开凿与解决北方水源不足无关,排除B项;两条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 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 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 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依然重视家世,宋代科举程序公正,选拔相对公平,门第观念对于科举制的影响较小,这说明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官员政治才能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中的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北宋时期,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有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佃客在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可以自立门户,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佃客不受地主的任何束缚 B.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趋于松弛
C.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北宋时期,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有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佃客在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可以自立门户”信息可知,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了,随着人身自由的增加,社会成员之间趋向平等化,C项正确;根据成立中的“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有地主”可知,佃客并非不受地主的任何束缚,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旨是人身关系松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趋于松弛”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门第观念趋于淡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如图是宋代的宗教摩崖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的一部分,虽然其中含有轮回、罪业等宗教内容,但也有颂扬父母恩德、教化儿女孝顺的内容。据此可知
A. 儒道佛三教融合发展趋势 B. 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
C. 理学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 D. 佛教受儒学影响而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含有轮回、罪业等宗教内容,但也有颂扬父母恩德、教化儿女孝顺的内容”可以看出既有佛教思想,也有儒家思想,这说当时佛教受儒学影响而世俗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佛教受儒学影响,没有体现儒道佛三教融合,排除A项;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不是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 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没有体现理学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列历史事件和现象反映的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人口增长资源紧缺 ◆出现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①统治危机初步显现 ②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
③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④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明清时期科技水平领先世界,③错误;依据材料“人口增长资源紧缺”、“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等信息可知,反映了明清时期存在内外危机,①正确;依据材料“出现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黄宗羲坪击封建君主专制”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西方先进文化传入中国,出现了早期民主思想,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②正确;依据材料“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可知,反映了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如图所示为郑和航海路线图。这一壮举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
C. 官方对外贸易的政治性 D. 中西方民间贸易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地图所示郑和航海路线图展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奉行朝贡贸易的政策,厚往薄来,不计成本、不计利润,其主要目的是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其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由此可以得到官方对外贸易的政治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政策,排除A项;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古代中国的贸易受官方控制,因此,体现不出中西方民间贸易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如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 史实
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A.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 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C.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 D. 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明朝,面临海防新问题。一方面,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重,政府组织抗倭斗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并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另一方面,西方海洋大国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远道而来,对中国海防构成威胁,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D项正确;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仍在进行,排除A项;材料与清政府无关,排除B项;倭患严重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下列组图是清代的若干历史记忆,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统治危机的初显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疆域的奠定 D. 多民族政权井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第一幅图是中国反击沙俄侵略的史实,中国取得反击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第二幅图反映的金瓶掣签也是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手段,第三幅图反映的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巩国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疆域的基础,C项正确;此时清朝还没有出现统治危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不能说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时没有多民族政权并立,是满清政府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0. 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段 起始数(万人) 增加至(万人) 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 14341 22103 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 26456 31328 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 31328 36169 8‰
A. 社会矛盾缓和 B. 疆域开拓并巩固 C. 对外贸易发达 D. 农业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乾嘉时期农耕技术进一步发展,土地大量开垦,农业经济繁荣,使得这一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乾嘉年间,由于政治腐败严重、土地兼并频繁等问题,社会矛盾加剧而不是缓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疆域开拓并巩固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排除C项。故选D项。
21. 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市镇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 乌泥泾镇 合溪镇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A. 经济结构单一 B. 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C. 遍布全国各地 D. 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著名的市镇多有较为突出的行业特征,这说明当时的工商业市镇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题干列举的是主要行业,并不能认为这是经济结构单一,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部分市镇,集中在江南地区,而非遍布全国,排除C项;D项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2. 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A. 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 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 提出回复良知的途径 D. 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人可有的,因此,这一思想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A项正确;这一思想仍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项;这一思想未提出回复良知的途径,排除C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3.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镶嵌着十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其中八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革命事件,下图是其中的一幅浮雕《金田起义》。它能名列其中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B.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思想
C. 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D. 引起清朝统治集团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反封建)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反侵略),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C项正确;规模大小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求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D项不是其位列其中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4. 如表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创办的学堂,这表明( )
时间 学堂
1862年 成立京师同文馆
1866年 成立福州船政学堂
1870年 成立留美预备学堂
1880年 成立天津水师学堂
1893年 成立天津军工学堂
A. 洋务运动发展呼唤人才 B. 科举制被废止
C. 新式学堂已占主流地位 D. 科技人才辈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还派遣留学生,说明洋务运动发展,注重培养人才,A项正确;1905年科举制被废止,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新式学堂已占主流地位,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新式学堂的创办,不能说明科技人才辈出,排除D项。故选A项。
25.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
A. 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先后被迫开放近二十个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上游和苏杭一带,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项正确;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增加通商口岸不符,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6. 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A. 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 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 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 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可得出其强调甲午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从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先进了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探索救国之路,C项正确;温情敬意并不是历史基本史观,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人,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7.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并公开斩杀了“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 振兴实业 B. 建立京师大学堂
C. 开放言路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前身。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因此B项正确;振兴实业、开放言路均被废除,排除AC项;君主立宪制在当时并未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8. “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主要在华北),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上内容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主要在华北),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停止华北地区科举考试的条约是《辛丑条约》,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9. 下面图文信息反映出( )
左图为1908年“商办湖南磁业有限公司”股票。其中有“本公司议集股本光洋拾万圆在醴陵县江湾地方开办磁业遵照奏定章程已在农工商部注册领有第一百八十四号执照”等字样。
A. 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清末新政允许民间集资办厂
C. 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政府压制 D. 爱国运动成为实业发展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08年商办湖南磁业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用来筹集资金,并在农工商部注册执照。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提倡和奖励民间私人兴办工商业。材料反映了清末新政下民间集资办厂,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改革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清政府支持民族工业,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群众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3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该规定意在
A. 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B.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C. 成立民国临时政府 D. 明确行政权力最终归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维护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后,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临时大总统的限制,“明确行政权力最终归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1. 作为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而且它早期的皇帝们曾使中国达到空前兴旺发达状态的一个王朝的最后法令,这道1912年2月12日发布的告别谕旨是具有某些历史兴味的。该谕旨发布标志着( )
A 武昌起义爆发 B. 封建帝制结束
C. 中华民国成立 D. 北洋政府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发布告别谕旨,清帝退位,标志着封建帝制结束,B项正确;武昌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日 ,排除A项;早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就已成立,排除C项; 北洋政府成立的标志是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排除D项。故选B项。
32. 如图为戏剧《窃国贼》的演出广告。该剧翻译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并加了插曲,大骂“皇帝”,影射时事。剧中的“窃国贼”最有可能是指
A. 宣统帝 B. 李鸿章 C. 袁世凯 D. 慈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所给时间为1916年,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C项正确;1912年宣统帝退位,排除A项;李鸿章与材料大骂“皇帝”,信息不符,排除B项;慈禧与材料大骂“皇帝”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3. 如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
A. 国共十年对峙 B. 抗日根据地发展迅速
C. 军阀割据混战 D.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例中的奉系、皖系、直系等内容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军阀混战局面,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在1927年至1937年,当时北洋军阀的统治已经结束,排除A项;抗日根据地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军阀林立,社会动乱,排除D项。故选C项。
34. 阅读“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停止出口
A.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B. 中国人民抵制德货,导致德国停止对中国输出商品
C.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实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内容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日本,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中国人民的抵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35. 1917年2月,李大钊说:我抨击孔子,并不是抨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表明李大钊( )
A. 能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 B. 反对封建伦理带有妥协性
C. 对待孔子是爱与恨交加 D.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区别对待孔子的文化成就和孔子代表的封建专制权威,表明李大钊能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A项正确;反对封建伦理带有妥协性与材料内容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李大钊对孔子爱恨交加的矛盾态度,排除C项;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6. 1921年,32“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32“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 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 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 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对比材料中32“一大”纲领和32“二大”纲领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2“一大”纲领不符合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而32“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符合当时国情,这说明32对国情的正确认识,D项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2年国共合作尚未开始,排除B项;32“一大”和“二大”并未决定放弃暴力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37.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外合作 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解体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可得出这是指1926年-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B项正确;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排除A项;C项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材料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8. 如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1927年4月到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 1921年7月 1923年6月 1927年4月 1927年8月 1934年9月 1937年1月
人数 57 432 5.7万 1万多 30万多 4万多
A. 中国工农红军的正式建立 B.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开辟
C.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可知1927年4月到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量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党大肆逮捕或屠杀共产党员,导致共产党员数量大量下降,C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的正式建立是1927年8月井冈山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都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39. 下图可用于说明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C. 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而且中央工农民主政权所在地是瑞金,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期,32没有建立根据地,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排除B项;红军长征主要是从瑞金向陕北转移,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项;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分布在北方,而且中央所在地是延安,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0.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的32中央总负责人的职务,但党一改以往惩办主义的做法,而是继续分配博古等犯了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工作。党的这一转变
A. 是党政治智慧的体现 B. 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 源于共产国际的压力 D. 旨在缓和党内的派系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党一改以往惩办主义的做法,而是继续分配博古等犯了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因此该会议上即使取消了博古的32中央的职务,但改变以往惩办主义做法,继续分配博古等犯了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工作,说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党政治智慧的体现,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统一战线的时间是1924年-192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材料所述党的转变源于32党的逐渐成熟,而不是源于共产国际的压力,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32党以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体现了32党的成熟,其目的不是缓和党内的派系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1. 下列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描述,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结束,历时三个月 ◆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A. 淞沪会战 B. 台儿庄大捷
C. 百团大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0年8月卡莎,32发动的百团大战,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排除A项;台儿庄大捷发生在1937年,排除 B项;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4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2.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 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是对国内的影响,不合题意,故排除A。B项是对国内的影响,不合题意,故排除B。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故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故D正确。
【点睛】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广大被日本占领的亚洲国家的命运,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43. 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战役的胜利( )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D.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集团军”“中集团军”“东集团军”及解放军进攻的方向,可知这场战役是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项正确;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A项;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是三大战役的胜利,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44.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开始衰落 B. 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C. 为我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D. 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为中国和平建设创造了外部环境,C项正确;开始衰落无法得出,排除A项;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而不是支持世界人民的反殖民斗争,甚至还让部分亚洲人民产生误解,排除B项;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改变了联合国力量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45. 如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柱状图中可以得到公有制经济到1956年占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大幅增加,并占到50%以上,私有经济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工业现代化,并且,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是“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46. 以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组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是
A. 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 须坚信“人定胜天”
C. 要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D. 须深化民主法治建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图片可知,图片分别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农业大跃进”“大炼钢铁”等,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得到的历史启示是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和谐”,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间都要和谐,B说法片面,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未涉及政治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7. 如表所示是1967~1969年关于中国外交的部分记载。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当时( )
1 1967年,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说,“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2 1968年11月25日,经毛泽东批准,中方通知美方,同意恢复已中断的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
3 1969年1月,毛泽东指示中国官方报纸转载了尼克松的就职演说,周恩来多次指示有关部门研究美国的政策动向
A. 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了世界格局
B. 中美两国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中国已突破西方国家的孤立与封锁
D. 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1967~1969年,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表达了改善双方关系愿望,D项正确;当时中美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B项“中美两国的矛盾基本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中国已突破西方国家的孤立与封锁,排除C项。故选D项。
48. 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义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问,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A. 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 B. 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
C. 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 D. 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历史已经证明“文革”完全是一场错误的运动,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应该根本否定,A项可以排除;“文革”长达十年,冲击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故BC排除。文革时期的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故答案选D。
49. 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978年-1984年粮食总产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农村开始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故选C;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1953-1956年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开始,且与粮食产量变化无关,故排除D。
50.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D. 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均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与时代发展同进步,B正确;A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D是毛泽东思想的特征,排除。故选B。

天津市宝坻区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练习历史试题(含解析)

[db:内容2]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