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艺术成就

资源预览简介:查看完整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直接访问www.qzda.com(趣找答案)

《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
《孟子》的艺术成就.doc
《孟子》的语言艺术.doc
《孟子》类比推理.doc

  《孟子》的艺术成就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   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   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   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   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 ? 题辞》)。《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   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
  ……
  《孟子》的语言艺术
  《孟子》 七篇 , 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家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明白晓畅 , 叙事简明扼要,说理形象生动,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作。
  《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技巧 。 孟子对语言的认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言无实不详” 。虽然这几句不足以表现《孟子》语言全部的魅力,但多多少少也算是表达了孟子对于语言的一些观点。
  《孟子》 散文 语言感情激越 ,气势浩然。 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 正如他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苏洵《苏批孟子》说其:“是焉得为大丈夫。”孟子 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 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种不屈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孟子》散文情感真挚浓烈,充满道德感 ,语言气势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气概非凡。
  《孟子》语言气势雄健。孟子的内在气质,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格及充于胸中的儒家道德,对《孟子》气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排比、连珠、反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 刘大杰以为“孟子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李泽厚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
  ……
  《孟子》类比推理
  一、“知类”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惯常使用类比思维来感知、认识世界,《尚书》中就出现“类”一词,如“肆类上帝”;老子主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认识观,便是使用类推的方式;孔子提出“能近取譬”、“举一反三”的类比概念,后为孟子所继承;墨子将“类”作为名辩是非的标准,并且将类推进一步区分为“譬”、“侔”、“援”、“推”四种具体方法,较为系统的阐述了类推思想。
  孟子虽极力反对墨子的主张,痛恨“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滕文公下》)但接受了墨家的“察其类”的逻辑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墨子的“类”的思想,鲁胜曾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鲁胜《墨辩注序》)孟子也提出了“知类”的概念,并且从理论高度概括出“类”的概念,“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告子上》)他认为属性相同或者相似的事物都可以归为一“类”,划分是否同类的基本依据就是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他说:“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埂,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公孙丑上》)将麒麟与走兽、凤凰与飞鸟、河海与溪流、圣人与百姓都归为一类。此外,孟子还认识到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性,市场上百工生产的物品都同属商品这一类,但是不同的物品由于品种、质量的不同而导致价格的不一致,这是很正常的事,“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履小履同贾,人岂为之哉?”(《滕文公上》)如果质量不同的鞋卖相同的价钱,人们怎么会接受呢?可

《孟子》的艺术成就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