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青海省西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西宁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杨国荣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狭义上的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2、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的内在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
3、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
A.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例/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B.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C.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D.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